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

黃運特 陳查理傳奇掀熱潮

本報記者/曾慧燕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、華商資訊
October 31, 2010

被 稱為「溫州才子」的華裔作家、教授黃運特(Yunte Huang),以8月底甫出版的英文紀實文學「一個偵探在美國:陳查理傳奇」(Charlie Chan),火速竄紅美國文壇。此書由美國諾頓出版社(W. W. Norton)出版,上市一月已再版三次,並入圍201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(National Book Award)和獲提名普立茲獎(Pulitzer Prize,明年4月公布)。這是繼哈金之後美籍華裔作家的又一榮譽。塵封多年的陳查理偵探小說和電影,可能在全美重掀熱潮。
黃 運特 目前應邀正在全美各地「走透透」,出席新書發表會和演講,足跡遍及20多個城市。「陳查理傳奇」出版短短一個月,已獲得包括紐約時報、華盛頓郵報、洛杉磯 時報、華爾街日報、舊金山紀事報、紐約客、時代周刊、新聞周刊、路透和美聯社等40多家美國各大主流媒體專題報導或評論,並被幾百家報刊電視轉載,還有美 國國家電台(National Public Radio)、電視頻道C-SPAN 2(Book TV)和各大地方電視台、電台一窩蜂採訪。
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(Jonathan Spence)為「陳查理傳奇」寫了長篇書評說:「這是一部獨闢蹊徑,令人陶醉的書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中西兩個側面探討中國人經歷的嶄新方向。此書將徹底改變我們怎樣敘述這個爭議不休卻又扣人心弦的故事。」
哈佛教授Stephen Greenblatt也指出:「此書融歷史、文學、電影以及個人經歷為一體。黃運特的文筆具有一種罕見的感染力和超人的機智。」
亞裔負面形象 實是誤解
現 任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終身教授的黃運特,今年應邀在康乃爾(Cornell)大學任訪問學者,為期一年。他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,來美取得英國文學博士學 位。他在接受世界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,華裔偵探陳查理是美國20世紀好萊塢電影中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,是美國大眾文化中最典型的華人角色之一,反映當時美 國社會對華人的刻板印象。
美國作家畢格斯(Earl Derr Biggers)寫了六本小說描述夏威夷華人探長陳查理辦案的故事。他筆下的陳查理,身材矮胖、蓄八字鬍,辦案技巧高超,操一口蹩腳的洋涇濱英語,常說些 觀念陳腐的類似幸運餅籤語中的格言警句…他符合與亞裔有關的負面形象:英語說得差、過分客氣、對上司唯唯諾諾等。
黃運特指 出,陳查理一度被當成亞裔負面形象的代表人物,不少亞裔美國學者對這個角色非常反感,認為他是美國文化醜化亞裔的典型,其實是誤解。他第一次看到電影中的 陳查理就為之著迷,之後看了多部美國作家畢格斯描述陳查理的小說,對這個人物產生濃厚興趣。「他是美國文化的產物,反映華人19世紀的經歷」。黃運特有意 從一個華人學者的角度,結合時代背景,追尋陳查理不為人知的故事,回眸華人移民融入美國社會的艱難歷程,重現一個接近真實的華人偵探形象。
他 說,聯繫出版過程出乎意料的順利,當時他只寫了三頁多的創作大綱,提交出版社即獲拍板。其後他以兩年時間寫作成 書。書中內容是以陳查理真實與虛構的生平為 主題,交叉描寫華人從19世紀至今的移民史、美國早期電影史、好萊塢的東方熱(以在好萊塢成名的香港明星黃柳霜為代表),中美文化交流史,以及作者本人作 為一個華人學者在美國尋找陳查理蹤跡的經歷和感受。每個章節是一個故事,生動易懂,可讀性很強。「它挖掘了美國文化中一個近年被忽視的亞裔現象,提出一系 列引人深思的問題」。
根據黃運特考證,陳查理確有其人,其原型是夏威夷(又名檀香山)華裔警探鄭阿平 (Chang Apana,1871-1933)。鄭阿平祖籍廣東中山縣,出生於夏威夷,父親為中山烏石人,早年「賣豬仔」(五年合約,每月薪金五美元)到夏威夷當苦 力,娶土生華裔,生下數名子女。阿平大約在1871年出世,1932年退休,翌年病故,葬於夏威夷中國公墓。
鄭阿平未念過書,英語及中文水準都很低,但說得一口流利的夏威夷土話。他童年一度回中國,十歲返美,成為一名牧場牛仔,以純熟的「鞭法」驅趕牛羊。
由 於當年華工走私鴉片猖獗且經常非法聚賭,夏威夷警局因此聘請華人警察,以收「以華制華」之效。1898年鄭阿平加入警局,憑高超辦案技巧在警界平步青雲, 成為最受尊重的偵探之一,也是當地唯一一位華裔警察。鄭阿平嫌使用左輪佩槍「費時失事」,用牛鞭反而得心應手,因從小訓練有素,其「鞭法」出神入化,屢建 奇功。事實上,他不用槍而用牛鞭,曾有過一人獨力拘捕40多名賭徒的紀錄,令歹徒對這位不足五呎高的「差佬」(粵語謂之警察)聞名喪膽,乖乖就範。鄭阿平 所用那條長長的由皮革編織而成的牛鞭(Coiled bullwhip),現存夏威夷警政博物館,「陳查理傳奇」第一頁便以此鞭為插圖。
畢格斯筆下的陳查理,是正義化身,屢破奇案,與犯罪集團誓不兩立;他做事乾脆利索,很有智慧和幽默感,一臉福相,妙語連珠,機敏過人,大智若愚。
黃 運特介紹,畢格斯(1884-1933)190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文學院,當過地方日報記者,專責跑警局新聞,為他日後寫偵探小說奠定基礎。後來他辭職專 業創作,他的第一本推理小說「禿子旅店的七把鎖匙」(The Seven Keys of Baldpate),被改編為戲劇,在百老匯上演,大受歡迎,令他未滿30歲便一劇成名。
畢格斯對以牛鞭制伏歹徒的鄭阿平特 別欣賞,遂以他為原型,從1925至1932年,七年間寫了六本陳查理系列偵探小說,包括「沒有鎖匙的房子」、「中國鸚鵡」、「帷幕幕後」、「黑駱駝」、 「陳查理接辦」及「守護神」,書中人物栩栩如生,呼之欲出。黃運特形容,在這些小說中,陳查理是一個「很可愛的神探」。
上述 小說(除了最後一部)在1926至1949年間,一共被好萊塢拍攝了47部電影,這還不包括美國以外地區的電影,以及上海(五部)和香港(一部)拍的電 影。上海在1941年拍過張善琨監製的「陳查理大破隱身盜」,在新光大戲院首映;與此同時,六部陳查理偵探系列小說亦譯為中文。由此可見「陳查理」如何受 到世界觀眾歡迎,畢格斯因此名存通俗文學史,且為亞洲人熟知。
畢格斯在他的偵探小說中加入華探陳查理這個角色,事實證明極為 成功,六本「陳查理探案」均為暢銷書,且被譯為多國語言,包括由中國偵探小說名家程小青(把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介紹給中國讀者,同時為霍桑偵探小說的作者) 翻譯中文改編為電影後,大受歡迎,而畢格斯亦因此發財,可惜他英年早逝,去世時只有49歲,陳查理電影當時只拍了四部。
第一部陳查理探案1925年出版,以邪惡、奸險、神秘面貌出現的華人反面人物傅滿洲早於1913年問世,其作者盧馬(Sax Rohmer,1883-1959)為英國人(戰後移居紐約),最後死於「亞洲流感」(Asian Flu)!
陳查理小說的面世,是美國作家筆下華人形象最重要的角色轉變,即從否定性角色轉向善良的同情性角色,「為賽珍珠筆下較為正面的中國形象在美國的接受搭了一座橋樑」。而通過陳查理的電影形象,除了可以了解在美華人的歷史,還可以透視一百年前的其他美國政治符號。
華探英勇擒賊 寫作靈感
畢 格斯為何在小說中塑造華人偵探的角色?原來,1919年,他前往夏威夷度假,打算在假期內完成其推理小說「沒有鎖匙的房子」(The House Without a Key),但小說未完成他便赴大陸,對夏威夷仍念念不忘。五年後,他在紐約圖書館一份英文報紙內頁一則不顯眼的新聞中,讀到華探鄭阿平(Chang Apana)及李福(Lee Fook)「巧妙破案、英勇擒賊的故事」,突來靈感,決定在他的小說中塑造一名「華探」的角色。
畢格斯在書中加入「華人偵探陳查理」的角色,從他安排陳查理在「沒有鎖匙的房子」中段出場可見:
客 居夏威夷的老處女(波士頓望族之後)溫思立小姐,早上在小屋走廊上發現一具著睡衣的男屍…,聞訊而來的有警官、驗屍官和一個肥胖但動作便捷(邁著如女人般 輕快的碎步)的華人警探,以其五短身材其貌不揚,怎麼亦想不到是個「幹探」,當溫思立被告知「他是陳查理,本市開埠以來最能幹的偵探」時,她滿腹狐疑: 「這個中國人能破案碼?」她幾乎失望得暈倒。這便是陳查理亮相時的描述!
黃運特指出,小說及電影中的陳查理外型矮胖,著不稱身的西裝,動作及說話緩慢,且時作靦腆的傻笑,雙眼瞇成一條縫,露兩隻大門牙,形象滑稽親和,但他是個破解懸案的高手,一位飛簷走壁、搗毀毒巢的神探。
探討陳查理 為何受歡迎
黃運特的「陳查理傳奇」,通過當年的報章報導、媒體採訪和民間傳聞等,再現了「陳查理」這個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─鄭阿平的生平,並以他的個人經歷反襯出廣大亞裔美國人的命運。
他 在書中探討的話題之一,是銀幕上的陳查理為何贏得美國觀眾的喜愛。1924年通過的「美國移民法」,禁止中國移民入境,並禁止已在美國的華人申請美國國 籍,還禁止華人擁有土地及與白人聯姻。翌年(1925)陳查理小說面世,樹立了華人的正面形象。從1930年代開始,好萊塢拍攝的陳查理系列電影風靡全 美,並傳播到中國,當電影在上海、北京放映的時候,場場爆滿。據黃運特的考證,著名作家魯迅和妻子許廣平均是「陳查理電影迷」,新片一到每場必看。
畢 格斯塑造的陳查理形象,滑稽可笑卻又溫文有禮,且不失機智幽默。陳查理小說及電影受市場歡迎,畢格斯功不可沒。另外,他去世後,電影公司聘請編劇麥當勞 (P. MacDonal)生花妙筆塑造了一名謙卑、守法、沉著、機敏、認同美國價值觀、效忠美國社會的華探形象。通過他口中說的不合英文文法的格言 (Pseudo-confucian aphorisms),看似無稽惹笑實則飽含哲理和帶有喜劇成分,成為破案後諧謔式收場的「招牌」,不少成為流行的時髦詞彙。
銀幕上的陳查理一角大多是由白人演員演「黃臉」戲,飾演陳查理的是瑞典裔演員歐蘭德(Oland)。在陳查理電影走紅後,鄭阿平也獲「陳查理」的別名。1931 年,唯一以夏威夷為場景拍攝的陳查理電影「黑駱駝」開拍,當時60多歲的鄭阿平常到場探班。
還原華探傳奇 富戲劇性
至 於黃運特為何還原陳查理傳奇?說來頗富戲劇性。2002年他舉行「Transpacific Displacement」新書發布會,哈佛大學(當時他在該校任助理教授)文學系的女秘書是典型的「陳查理粉絲」。她在布置會場時,以從1931年至 37年一共主演16部「陳查理探案」的瑞典裔明星華納‧歐蘭德(Warner Oland,1879-1938;中國譯華納夏龍)的經典照作為會場背景。
黃運特說,陳查理電影當時是中國留學生消遣的熱門節目,每當深宵打開電視,經典黑白台播放的陳查理電影,往往令他精神為之一振。他認為陳查理「是個有趣的人物」、「也很可愛」。因此,當他在會場上見到陳查理的電影海報,便動了為他作傳的念頭。
一 般華裔知識分子將「陳查理」視為種族歧視的臉譜化,黃運特則從這個華探身上看到美國歷史和移民史的變遷,他實地調查人物原型,查閱大量文獻及影像資料,這 是他在學術著述之外,追尋華裔身分認同的一個重要文學嘗試,他沒有另闢「蹊徑」,而是從美國大眾文化中一個典型「黃臉」形象上入手,深入研究,大做文章。
歐蘭德生於瑞典,13歲隨家人移居美國,成為百老匯和莎劇演員,他之所以能獲選扮演「華探陳查理」,除演技外,在相貌方面也真的有點像東方人。由於他演活了陳查理,名利雙收,每部片酬高達四萬美元(約為整部電影製作費的五分之一),這在當年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…。
偷聽「反動電台」勤學英文
以「陳查理傳奇」走紅美國文壇的黃運特,在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,作過兩個異於常人的重大選擇,突顯他的「與眾不同」。
黃 運特出生在浙江溫州蒼南縣宜山鎮,父親是醫生。他的記憶力特別好,四、五歲時就喜歡動腦筋,善於舉一反三。讀書時,語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,數理化和體育也 都優秀,可謂全面發展。他對英語也有特別愛好,初中時,英文課本幾乎每篇都能背誦。而對於寫作的愛好,則是父親的薰陶。
當 年 農村學習英語條件有限,黃運特念初中時,英語成績就異常突出,英文課本幾乎每篇都能背誦。事隔多年,他對本報記者透露一個秘密,原來他的英語好,與他偷聽 當時被視為「反動電台」的美國之音英文節目有關。那時他一有空,便躲在房間裡,拉上窗簾,偷聽美國之音,默默背誦單詞…。
中考的時候,他以蒼南縣總分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溫州中學。他的高中語文老師對他好評有加,認為他最大特點是能獨立思考,而且比別人思考要深刻得多。
黃運特說:「我是幸運的,進入溫州中學,在九山湖畔,我在語文老師的帶領下,進入了最美妙的文學世界。」
期間,語文老師給他們講朱自清的「荷塘月色」,「他模仿著朱自清的動作緩緩地講述文章的意境,我第一次感覺到,一篇散文可以如此優美。後來我上了北大,聽了很多名家的文學講座,都沒有一堂課能讓我記憶這麼深。」
黃運特讀了很多文學作品,尤其喜歡唐詩宋詞。因為英文成績突出,1987年他念高三時,當時的校長兼語文老師張鶴熊認為黃運特英文好,又喜歡文學,將來應該去當外交官,通過這份職業的閱歷增加自己的寫作素材,結果黃運特順利獲保送北京外交學院。
「我當時的想法是,去外交學院,以後當外交官,在國外見聞廣,對文學創作有利。我的語文老師張鶴熊先生也是這樣講的。」
但在高考前18天,他突然意識到,外交學院的文學氣氛肯定不如北大,不利他以後在文學上的發展。他後悔了,他酷愛文學,「北京大學畢竟是全國最好的大學,如果能上北大,那我的大學經歷會跟在外交學院完全不一樣。於是我咬咬牙,又重新準備高考」。
當 時他這個決定遭到家人和老師一致反對。他說:「一開始我是有信心考上北大的,但因為有了保送名額,其他同學都在複習應考時,我卻在打籃球,完全放鬆了。」 雖然心裡沒底,黃運特仍打算搏一搏,他重新拿出課本,經過18天衝刺,居然以溫州地區外語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。
「那18天很緊張,因為幾個月前我填了保送表格後,已經停止高考準備了,現在又得重整旗鼓。說真的,我到現在還經常做夢,夢到自己跟時間賽跑,準備高考,可是怎麼弄還是來不及,心裡急得要命, 然後突然驚醒」。
在一般情況下,一般人都會滿足於念外交學院,不敢輕易放棄這個難得機會的,但黃運特甘冒「兩頭不到岸」的危險,難怪他的父親也說自己的兒子「從小就有點與眾不同」。
母親稱病「騙」離天安門廣場
1989年六四事件,黃運特當時在北京大學念大二,躬逢這個歷史性事件,他也投身學運。5月下旬,接到電報,說母親重病住院,著他立即返鄉。他星夜兼程趕回家中,看到母親笑嘻嘻迎接他,原來母親擔心當局鎮壓學運,稱病「騙」他離開天安門廣場。
因此,他沒受「六四事件」影響,1991年在北大畢業時,順利自費前往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攻讀英語文學碩士。
外表斯文、骨子裡充滿浪漫情懷的黃運特坦言,當初他去美國留學,是為了愛情。「說起來可笑,不過也是事實,我大學時代的女朋友當時想去美國,所以我就拍拍屁股,也去了。」不過,他後來娶的卻是台灣太太。
由於沒有家庭經濟支持,自費留學的艱苦可想而知,他曾經有過同時打三份工的紀錄。由於經常囊空如洗,他形容自己一度「走投無路」,只好孤注一擲,申請了四張信用卡,用刷卡借來的錢做資本,跟朋友合股,在阿拉巴馬開了間中餐館,堂吃、外賣什麼都做。
雖然餐館當時開始賺錢,但他清醒意識到不能「一條路走到黑」,待攢夠一學期學費後,他決定重返校園,不能再「瞎混」。如此他去了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攻讀英國文學博士學位,師從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‧克瑞里。
黃運特獲得博士學位後,恰逢哈佛大學聘請助理教授,1100名應徵者競爭五個職位,經過過五關、斬六將,由十個評委組成的評審團陣容鼎盛,最後挑選20多人面試,黃運特輕鬆過關。
他 形容,「我這個人像一棵蔥,到哪裡都可以扎根發芽。我的目標總是很明確,要搞文學,至於在哪裡搞,環境怎樣,對我影響不大。很多人遇到不利,總是抱怨環 境。真正目標遠大的人,不會抱怨環境。我剛去美國讀書的阿拉巴馬大學,一點名氣都沒有,後來讀博士的水牛城紐約州大,也只是二流學校,可我畢業時,馬上被 哈佛大學千裡挑一,聘請為助理教授。我當時就記得張鶴熊老師在高中時講過的一句話:『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提供的。』在美國的前九年,我的環境不是最佳,但 我從未放棄努力,也沒放棄自己的目標,最後終於機會出現了。」
跨太平洋文學 研究重點
不過,他坦言,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美國研究和執教美國詩歌,有時覺得力不從心,吃力不討好;但有時又覺得歪打正著、獨闢蹊徑。他的文學研究主要是兩方面:一是美國20世紀先鋒派詩歌;二是他自稱的「跨太平洋文學」。
他直言,美國文壇非常保守,大多得獎作品其實並不代表美國文學的精華。「在我看來,最值得研究的是先鋒派文學,因為它無論是在語言或是文化上都有一種開放性。當然有人說這種開放性跟美國的霸權主義同謀,但我研究的是這種開放性給全球文化帶來的衝擊」。
他說,「跨太平洋文學」也是這種開放性的一個重要例子,他的兩本學術著作「跨太平洋的錯位」和「跨太平洋的想像」,「在當今美國學術界是獨一無二的」。
他說,人必須有精神動力,「陳查理傳奇」的成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,現階段他有寫不完的書,表達不完的題材,重要的是時間。
黃運特在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任教,住在太平洋邊上的聖塔巴布拉城,是美國著名的旅遊聖地,風景優美,好萊塢明星群集。「每次在海灘上散步,我總是遙望西邊,想像隔岸的溫州故鄉和親友」。
「離鄉愈遠愁愈濃」。詩人的鄉愁比一般人更濃烈,黃運特不諱言,人走得越遠,越想家。他常以北宋詞人柳永的「雨霖鈴」抒情寄懷:「多情自古傷離別,更那堪冷落清秋節!今宵酒醒何處?楊柳岸、曉風殘月。此去經年,應是良辰好景虛設。便縱有千種風情,更與何人說?」
★1969 年出生於浙江溫州,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,1991年畢業,畢業後赴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留學,1999年獲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英文博士學 位,1999年至2003年任哈佛大學英文助理教授,現任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英文終身正教授。英文學術著作包括「跨太平洋的想像」(哈佛大學出版 社,2008年)和「跨太平洋的錯位」(加州大學出版社,2002年);譯著包括「龐德詩選:比薩詩章」(灕江出版社,1997年)和「美國語言派詩 選」(四川文藝出版社,1993年)。
2010年8月出版「一個中國偵探在美國:陳查理傳奇」(「Charlie Chan:The Untold Story of the Honorable Detective and His Rendezvous with American History」諾頓出版社(W. W. Norton)),入圍201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(National Book Award),並獲提名普立茲獎(Pulitzer Prize)。

英文 英文寫作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